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

我們與學術的距離:科普的意義與困境

這一年,我有幸參與了臺灣自製科普書的製作(見文末連結);加上這週甫參加完科普新書的發表會,與主持人、觀眾討論一本科普書誕生的甘苦,頗有感觸,我決定將會談中聽到有感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想法付諸於文字。 怪奇現象:科普的目的與現實結果矛盾 在生活中,「科普」時常被視為一種工作,像是我們會說「我在做科普」;就我自己而言,我也會跟人說「我在做科普」、「我在寫科普文章」。然而,我們在做的科普到底是什麼? 「科普」在現代已經是非常耳熟能詳的詞彙,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能將艱澀的科學知識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受眾理解,而媒介有很多種類,包含文字、影像、文創品等等。最常見的應該還是科普書、再來是科普影片吧。 於是坊間可以看見許多科普書(多是翻譯書籍),內容不外乎是以圖文方式簡化並吸引年紀稍小的讀者、也可能是以故事包裝甚至以科學家本人做主角開啟小說般的劇情,再來就是比較富有教育意味的定義型書籍。 只是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科普作為一種手段,我們真正希望達成的是什麼 回過頭想一下,我們從事科普工作,或以這次的案例,我們從事科普寫作希望達到的是什麼?最表層的理由當然是「希望民眾能懂」,但背後的理由是更重要但也更難傳遞的。 像是我們這次寫的書主題與防災有關,「災害」這個議題本來就是自然與人交互作用下的產物,肯定與民眾有關,也有很多科普書內容是大談災害、污染等議題。 然後呢?我從平日學校的學習、或是日常新聞中就知道災害的危險性、降低污染的重要性,我何必要再讀一本科普書?這個才是我們在寫科普書時最需要關注的。 就我自己的認知來說,災害或環境類型的科普書最重要得傳達給觀眾的不外乎兩個面向:第一是「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讓民眾了解做科學是怎麼一回事;第二個就是「問題的系統性與複雜性」,簡單說就是問題的解決從來都不容易。 第一點比較純粹是科學的問題,民眾需要理解常常科學家在訪談過程中語帶保留,並非是受到什麼勢力的壓迫,而是基於科學的每項結論都是基於紮實的...

最新文章

科哲筆記(12)_很多時候只是選擇的問題,無法以好壞遊說

科哲筆記(11)_科學史教學的前提

科哲筆記(10)_跨領域可謂突破困境的重要武器

推推書:面對不斷變動的大地,我們還能做什麼?

推推書:什麼才是好的教養?

科哲筆記(9)_誰的論點是真正的好?要怎麼定論?

科哲筆記(8)_探索期間的開放性思考策略

科哲筆記(7)_從危機意識到科學學習

科哲筆記(6)_永遠有意外,永遠無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