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推書:面對不斷變動的大地,我們還能做什麼?

書籍:《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作者:林書帆、黃家俊、邱彥瑜、李玟萱、王梵
出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X春山出版

---
「地震會發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並不緊張。我處變不驚,呼吸順暢。我會準備好需要特別準備的東西,儲備知識以便能隨時善用不特別或常見的東西。我居住在地震隨時會來襲的國度裡,既然是隨時會發生,那就沒什麼特別的,保持平常心就好。」

---
談到科學,許多非理科畢業、或在就學期間曾因理科挫敗的人,可以都會避而遠之。

「喔我知道地震是斷層錯動引起的,我知道地震演習很重要、我知道地震來了應該要做什麼…」大家或許可以用這些話語,來避開我今天要推的這本書。但我想再問:如果地震知識大多數人都懂了,防災觀念也都懂了,那坊間還出版這些與地震相關的書做什麼?

是啊,除非很有錢,要不然沒有人會無故出一本書,而這也是我要為這本寫推推書的原因。

若你是要買房子的人,你會考量哪些因素?應該不外乎就是價格、坪數、週邊機能、或許還有視野、風水等等。近年也越來越多人關注到建築的耐震力、抗震力等,甚至有些人會去調查建物所在的位置是否位在地質敏感區範圍內…

誒說到這,你知道耐震、抗震、制震的差異嗎?當售屋方淘淘不絕的講著這些詞彙,強調房子多安全多安全時,你是否對這些名詞有一定的概念了?

地質敏感區的概念你清楚嗎?其實根據當地地質條件、地景特殊性等,所謂的地質敏感區又分成很多種類型,而其中的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以及土壤液化潛勢區與我們生活更息息相關。畢竟,你應該不希望自己的家在地震過後就歪斜甚至傾倒吧?

那對於那些已經熟撚地震相關學術詞彙的人,這些知識在你腦中是否有發揮作用呢?是否它只是你學習生涯中一個過程?你曉得在這些知識後面,其實還有好多待解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嗎?你是否體認到你所學到的這些詞彙,其實都幫助你開啟後面人生更多探索、研究的可能?

而正在從事社區設計相關工作、或是正在應用地科知識在工程上的朋友們,在從事專業工作時你是如何看待自己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你知道當一場災難發生後,重建的過程除了是幫助硬體恢復正常運作、軟體的重建又需要更複雜的哲學思維來組織?我們對於「關係」的建立,總是在這些災難發生後有更新穎的洞見,你是否有需要參考他人在重建過程中的思維呢?

這就是為何到了九二一地震二十週年,我們仍必須去看這樣一本書。一本科普書不僅僅是用簡單、好吸收的方式讓人去學習科學知識,書中穿插的與人有關的故事,才是最貼近我們生活、應該好好咀嚼、藉以反思的鏡子。

這是一本故事性很強、融合科學知識與真實故事的一本作品,推薦給相關科系的人、以及現場的教育工作者,你應能從中與他人或你的學生討論跨領域的議題。運用我們現有的理解力,對於這些複雜但現實的議題能提出什麼創新解方?這些解方與書中故事的差異是什麼?為何有這些差異?是否有從居民的角度去思考?

相信這些討論過程中的火花會非常精彩又有意義。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