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世界造大-香港創客展觀展紀錄分享

今年暑假初,我與友人到香港,不為採購,而是為了逛在香港舉辦的創客展。創客展(Maker Faire)原來是美國雜誌《Make》於舊金山發起的活動,從2006年至今這個活動已經擴及至全球好幾個國家,創造了一股創客風潮(The Maker Movement)。考量了自己剩餘的空閒時間與地緣位置,我們這次選定香港的創客展作為考察對象。(好啦,當然也有觀光,但是觀光日誌另外打成一篇。)

真的接觸到「創客」的課程,是兩年前剛到國小教書時。當時學校就在推行「自造者教育」,教導高年級學生簡單的編程、以及3D列印的使用。我自覺慚愧沒有把握機會學習學校本來就有的這些資源,因當初我對新科技沒有太大的興趣,但去年暑假到印度教育單位參訪、以及接觸到臺灣的新創教育團隊後,我開始感受到這個領域的有趣之處。在校第二年,我有幸開辦了科學研究社,從每次的動手體驗、實驗過程,讓我有越來越多的啟發與反思。這部分或許可以留到後面再提,我想先概要介紹我在香港創客展中的所見所聞。

動手作的教學

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平台層,駐紮了非常多的攤位,有極高的比例來自學校單位。有些展示了純手工的機械作品;有些除了手作品以外,還加入了科技元素;有些將科技與食農教育、音樂教育融合;有些則加入高比例的編程技術…可說是展出的成品五花八門。我們首先深入了解的是一攤專門推廣Micro Bit的攤位,逛攤的時候剛好遇上國小組的遙控車過迷宮競賽,各個學校的團隊需要在指定時間內用紙板製作一座橋,用來連接大賽專用的迷宮(圖一左);接著又得在限制時間內編輯程式,使得迷宮裡的兩道閘門(圖一右)能被單板微控制器操控;最後一關則是用單板微控制器操控遙控車讓車子順利通過迷宮,到達終點。過程中外人無法插手協助,學生們必須合力思考,完成三道關卡。

觀看的過程中,我們與身旁的一位爸爸對談了一下。他這次也是特別來看自己小孩的比賽過程,談話中知道他的小孩是利用假日的時候參加教導Micro Bit的班,小孩的確在這個課程中獲得很大的滿足感。雖然他的小孩沒有獲勝,但是我想能這樣參與整個過程,而且如此投入與專注、沒有與同伴爭吵,他的小孩在創客的態度面上絕對是滿分的。

圖一、Micro Bit競賽。左圖:各校學生須在限定時間內用紙箱製作出通往迷宮的橋。右圖:迷宮內附有兩個閘門,需用設定好程式的單板微控制器做控制。

像這樣利用假日或課後時間參與創客相關課程、並於創客展展示成果的學生攤位有很多,也有一些攤位展示的是政府部門帶動學校教育的成果。香港教育局-藝術與科技教育中心(Art &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 ATEC)附屬的STEM教育中心,就提供了新進的設備與創客空間,供給老師進行STEM課程。這次攤位展出的是氣動船比賽的成品(圖二左),從外型的設計、氣動運作原理的理解、實際的組裝等等,是由老師與學生一同完成,工具包含了近年很夯的雷射切割、3D列印技術等。當時老師全權讓學生親自跟我們解說整個設計,但最終因為自己太過興奮也跳進來加入介紹,看得出這位老師真的也是樂在其中(圖二右)。

圖二、STEM教育中心成果展示。左圖:氣動船成品。右圖:老師也樂在其中。

外部單位也很常進到學校單位進行創客教學。我們有深入聊到的幾個單位包含碧翠有機耕種公司推動的生命農夫計畫(Life Farmer)(圖三左),他們藉由帶著學生耕作、了解植物的生命循環,進一步教導學生規劃自己的人生。該公司還有很多的子計畫,但最核心的用意都是教導學生規劃自己的人生,我是覺得滿酷的。(順帶一提,因為香港地狹人稠,他們的生命農夫計畫並不是真的到農田裡耕作,而是進行盆栽養殖,算是先天上的可惜之處。)另外一個深入接觸的單位為軸物行者(Wheel Thing Makers),最初他們只是樂於拆裝腳踏車、具有車輪的機械;後來他們開始自己DIY動力車、甚至進到學校教導學生組裝自己的車子。在創客展之前,他們就先舉辦了《我是車手》的自組車比賽;現場也展示了很多台的自組車成品(圖三右)。除了車子,他們也有教學生做機械裝置藝術,藉由這些小型作品學習簡單的機械原理、也學習到木工技術。有趣的是,當天與他們對話,才知道原來他們也到過臺灣交流,甚至在臺南七股區的小學帶過一天工作坊。覺得真的很有緣份啊!

圖三、外單位與學校合作成果。左圖:生命農夫計畫(攤位右)與太空計畫(攤位左)。右圖:《軸物行者》指導學生製作的自組車成品。

來自學校的創意

香港目前正大力提倡STEAM,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補助,使得許多學校開始自己開辦相關的課程。其中有一攤位的海報大大的寫著「校本maker課程」,讓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原來香港也在做校本課程啊。)該校的創客課程實施在四到六年級,按年段依序教導三種運輸工具的原理:汽車、飛機與船(圖四左上)。整個課程先以體驗活動開啟學生的好奇心;學期中間認識運輸工具的原理,並且用校外教學的機會帶學生直接到車廠、飛航中心、碼頭等地實際觀察運輸工具的結構;學期末則要手做一台玩具運輸工具。當天的攤位桌面就展示了很多學生的作品,讓我回想到科學研究社時帶著學生做動力船的時光,很有共鳴啊!

另外我們也向他們請教在執行創客主題的校本課程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因應之道。對方表示,創客的確不是所有老師都在行的,而且又規畫成校本,一開始執行的確會有困難,但是該校校長採取逐步擴大的方式,先帶著幾個有相關專業或興趣的老師一起做、然後逐次拉攏其他老師加入,等大家的習慣這樣的課程後,才是學校課程的整體重塑。目前該校執行校本課程已經兩年,就目前的成果來看,是滿期待他們之後的發展的。

再來常見的創客課程包含桌遊的設計、以及彈珠軌道(marble run)的製作(圖四右上、左下、右下)。同樣礙於時間,沒辦法很深入的與各攤位討論整個實作過程,但初淺對談下發現有些學校可能仍處在「不知為何而做」的階段,沒設想實作前的鋪成、以及之後的應用與反思。此外,看了幾個學校的彈珠軌道成品,發現他們幾乎都使用PaperRollerCoasters的軌道模組製作軌道,現場唯一一個使用紙箱、瓦楞紙等材料製作的彈珠軌道是由某位老師所製作,個人懷疑只使用既定模組製作彈珠軌道是否會縮限學生的創意?總之,這部分的成品給我的驚喜度就沒那麼高。

圖四、校內的創客課程成果。左上圖:某國小的校本課程以創客為主軸。右上圖:某中學學生製作的彈珠軌道。左下圖:某國小志工媽媽們共同製作桌遊,並帶著學生一起玩。右下圖:另一所學校同樣展示彈珠軌道的成品。

校園外的創客基地

這次觀展中還遇到幾個有意思的攤位,他們並非走學校教育,而是自己就以創客的身分製作、運行專題,並帶來創客展分享。其中之一是《蒲窩青年中心》(Ware House)(圖五左),該團隊想要串聯在地的創客家,提供他們發揮創意的舞台,並藉由蒲窩與其他單位的洽談、尋找適合的專案供中心內的創客接收,藉此創造各個創客家的個人營收。目前中心內的創客有十幾人,他們希望能保留創客的精神:注意嘗試錯誤、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結果的呈現。只是因為目前多數營收來自銀行,從銀行的角度是希望看到這些創客因為有足夠資金的補助,而能順利創業賺錢(注重結果)。要取得兩者間的平衡並不容易。

在對談的過程中,他們非常熱誠的分享中心內幾個創客的故事,包含有人為了幫助流浪貓能有安定的居所,而製作了貓屋;有人對電腦編程非常在行、甚至常常駭到某些單位的網站中,雖然學校教育無法滿足他,他卻靠自己對電腦與機械的興趣開啟了創客的一片天;也有人特愛木工,親手做了一個木櫃給家人...我很喜歡這些故事,一方面是他們很符合我對創客的想像、一方面我也喜歡手作帶來的溫暖。

另一個攤位也很特別,是我們在逛工作坊時遇到的。當時我們看到工作坊外頭有看似社區營造成果的展示(圖五右),就上前瞧了一會。一位號稱「志工媽媽」的女士就向前跟我們介紹她做了什麼...她做了好多事(相關連結8至11都與她有關)!這位女士平日就以志工的身分從事社區營造相關的計畫,像是對街友的照顧、社區藝術的規畫、社區二手物拍賣等。讓我感到訝異的是這位志工媽媽做了社區營造專案八年了,沒有真的創立什麼組織或基金會,純粹以一己之力拉贊助、號召身旁友人一同參與。想想這需要有多大的能耐與熱誠才能一做就好幾年不中斷?

圖五、我很喜歡的創客單位。左圖:蒲窩青年中心。右圖:我愛社區工作坊。

又是名詞定義

在逛創客展的時候,因為看見了好多單位標榜著STEAM,讓我不禁好奇STEAM與Maker之間的關係。就定義而言,STEAM與Maker因是不同的概念,我在想打著創客展的名義,攤位卻有極大比例打著STEAM的標語,是否會讓人搞混,以為STEAM就是Maker?

先回到定義來說,Maker強調的是動手做,無論是純粹的想做、或是基於解決問題才做都可,注重的是過程;而STEAM強調的是科技整合的學習型態,是為了培育科技人才而提倡的教育模式。相對於Maker,STEAM更有目的性;而且從事Maker不一定會做到科技整合,STEAM應該也不是學生能靠自己的興趣與熱誠就能實行的。在香港的創客展中可看到大量的機械、程式等元素,而木工、金工、藝術類的比例則非常的少,不知是策展團隊的取向造成,或是香港目前的創客教育傾向科技整合?

當然,將STEAM與Maker擺在一起並沒有不和諧之處,兩者的確能相輔相成。我會特別在意的原因,關乎到我自己比較喜歡工藝類的創客活動,看到目前的創客取向偏向高科技,難免心中有些不平衡。這方面若有對STEAM與Maker更加熟悉的人,也希望你能對我指點迷津,或是一同討論。

觀展後反思

還是得說,雖然連逛了兩天,若要真正深入每個攤位,是絕對逛不完的。這篇文章也沒辦法容納所有我逛過的攤位,只能概要的分類介紹給大家。希望能讓各位藉由我的介紹,初淺認識今年香港創客展的樣貌。

在現場看到很多學校攤位的成果後,回顧我去年一年帶科學研究社,發現自己當時沒有太大的意識理解創客,卻也不自覺做到了創客的一些概念,讓我覺得非常振奮。但同時,我也發現到自己對Maker與STEAM的脈絡還不夠熟悉(前一段的定義都是觀展後自己思考加上上網查資料得來的),若未來想繼續做這個方向的工作,有必要再去深入了解。而且說真的,我自覺對創客是有興趣的,但是真的執行時動力還是不足、解決問題的決心不夠強烈,這方面還需要多加改善才行。

不考慮自身能力,純粹看香港這次的創客展出的話,是覺得太多學校單位只以既有模組操作創客或STEAM課程,有多元性或創意度被縮限的疑慮。而目前常見的創客機具諸如雷射切割、3D列印技術展現之成品,多以仿造既有圖像為主,較少以這些工具創造出全新物品的作品,這也是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今年十一月,臺灣的創客展也要舉行了,滿期待到時候臺灣展的內容,很想好好比較臺灣與香港在創客領域上的相同與差異處。

相關連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