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譯教學領導力(15)_開發與分派工作
領導人是一馬當先的人,自然也該是負責「後進的育成」。
development可以翻譯成「開發」或「育成」。開、發、育、成可解釋成「開封、發現、培育、使之成功」,理論上,員工經過這個過程會「被」開發育成。有趣的是,若回想自己的經驗,我們不會覺得自己「被開封、被發現、被培育、被推向成功」,而是覺得「自開、自發、自育、自成」。也就是說,領導人在進行development的時候,訣竅是要製造「自開、自發、自育、自成」的環境。
與development相對的字是management(管理),前者是不斷開枝散葉,有「發散」的概念,後者則是整理、整頓,也就是「聚合」的概念。這兩個概念與人力資源以及組織合併的話,可衍生成人力資源管理HRM、組織管理OM、人力資源開發HRD、組織開發OD四個領域。
如果強化開發而不管理,會陷入混亂;但是強化管理而不開發的話,會步入死亡。開發與管理是互相牽制又相輔相成的關係,需要精準拿捏分寸。
---
培育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累積工作經驗,也就是分派(assign)工作與責任。這裡有兩種相反的概念,其一是「適才適所」,也就是先有工作再把人分派到該工作崗位,這是「組織優先」的思維;其二則是「適所適才」,也就是先有人才,再分派工作給他,這是「人才優先」的思維。當然,這兩種思維是同時發生的,沒有誰先誰後。在分派工作之下,會進行「簽署」(sign)的行為,這可能是主管交給下屬時,也可能是下屬向主管提案,也就是簽署是雙向的行為。
但有時上司說「處理一下這個工作」,但妳不知道自己擁有多少權限時,可能會出現上司說「你怎麼自己處理這個了」、或是上司說「我不是交給你處理了嗎」這樣兩難的情形。要避免這情況發生,「溝通」就很重要了。
從領導者的角色來說,領導人分派工作時要把任務細分,並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除此之外還必須讓目標明確、思考工作內容的意義、腦力激盪想出好策略、事前詳細討論好達成目標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
這觀念套用在自己的教學面時...大概符合的,就是我在帶科展,以及帶科學社兩件事吧。這兩個活動中,我都擁有相同的期望——我希望他們能提昇自信心,並且主動去探索,為此,我必須給他們一定程度的發揮空間,像是科展的部分,我要求他們要自己想題目、找研究方向,但同時間我也用各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引導他們把研究做完,他們也的確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老師反而只出一張嘴;科學社的話,我請他們自己分組找專題做,只利用巡堂以及定期的報告中監督各組做科學活動的狀況(說起來兩者都是用相同的方式)。
不過,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到完全落實「育成」,是因為要我定義育成一位領導人成功的話,那位被培育的領導者應該同樣用培育後輩的能力。以帶學生的觀點來說,我會希望被我培育有領導力的學生,他要有能力帶領下面的學弟妹做事,或是有能力團結大家。而這是我自覺能力還不夠之處。
但我非常認同「提供自開、自發、自育、自成的環境」的重要性,唯有發自內心覺得能力從自身長出,那個能力才會真正屬於自己。
老話一句,所有一切都要由自己出發;連領導這件事,也要讓對方覺得是由他自己出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