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譯教學領導力(16)_賦能
傳統的帝王學談的是「賦權」(delegation),而領導學談的是「賦能」(empower)。
賦權指的是上司把權限交給下屬,這樣的方式讓上司像使用「分身術」一般,使一個組織能做到一個人無法完成的大事。
然而,常有些情況讓主管不願意授權。
- 「我想要自己完成這個工作」 --> 這代表主管還沒有團隊合作的意識。
- 「我比下屬更有能力」--> 代表主管的潛意識還在跟下屬競爭。
- 「所有細節我都想用自己的方式處理」--> 這問題是主管只願意用自己的做法貫徹始終。
- 「沒有我的話,事情一定不順利」 --> 這造就的弱點是主管高估自己的能力。
無法「授權」等於無法發揮組織的力量,只要敵人一使出「分身術」就必死無疑,最後得到「單打獨鬥時很優秀,但不懂得團隊合作」的評價。
上司一旦授權了,就不該多嘴,全權交給他們,並思考怎麼支持、幫助他們。有兩種狀況與「全權交給他們」相反,其一是明說要授權,實際對細節還是一一干涉的「微管理」(micromanagment);另一種是授權之後完全不給幫助的「丟包」態度,這兩種都不甚理想。授權應該是有範圍限制的,一開始就要明訂授權範圍。
另一方面,領導學談的是「賦能」,與賦權很像,但本質不同。賦能是給團隊成員力量,這力量比起「權力」、更接近「能力」。領導人會對跟隨者指出很明確的目標,同時給予跟隨者自行達成目標的能力、激發意願。一但賦能後,就不會再做細節的指示,而會給予成員自行找出問題的能力。這有七個步驟可實行:
建立信賴關係 --> 釐清不滿的地方 --> 釐清想要的東西 --> 研究實踐的方法 --> 選擇採取的行動 --> 找出手段 --> 承諾並實行
在賦能時需要考慮兩點。第一,需要謹慎考慮賦能的內容與跟隨者的能力是否相契合,交辦太簡單不是賦能,但是交辦太難又會喘不過氣。第二,「我獲得能力」以及「工作都丟包給我」的感覺對跟隨者來說只有一線之隔,需要特別留意,只有跟隨者清楚了解願景、對使命有共鳴時才會有自己被賦能的感覺。
---
我覺得在教學現場,「賦權」與「賦能」其實還滿好分辨的,且在教學現場中,「賦能」比「賦權」更為有意義。舉例來說,老師可能會有分派「管秩序的任務」、「批改考卷的工作」等,這些只是請學生代替老師做老師本來要做的工作,沒有不好,畢竟老師可以放下一些負擔,但可能也僅止於此,學生無法有更深的收穫。順帶一提,「賦予學生選擇管秩序的人的權利」也只是一種「賦權」,還不到「賦能」。
那怎麼才叫做「賦能」呢?
在賦能的七步驟裡,「釐清想要的東西」很重要,這可能是老師期許學生能得到的,或是學生自己想要的。無論如何,當師生經過審慎的溝通,彼此同意某某是確定的目標,那麼老師在讓學生規劃往目標前進的方法與策略之時,不急於給予答案,但隨時在學生卡關時給予支持,這就會是最大的「賦能」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