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的殘酷真相?「命定論」隱藏的危險性

最近在新傳媒上看到一篇讀者投書,談到新課綱其實沒有透露一些殘酷現實。我讀完有些感觸,剛好可以用來呼應我最近寫的一篇科哲筆記的一點內容,於是想談談我的想法。不過在談我的想法前,我先把該作者提出的四個真相列出來,讓大家可以更快進入狀況:

  1. 這是以培育菁英學生為目的所設計的課綱。
  2. 這是為資源多,程度好,自律性高的學生所設計的課綱。
  3. 課綱無法成就每一個孩子。
  4. 課綱無法打破明星學校與明星科系。


該作者寫這篇文的目的為「希望國家、教育部以及熱心宣導課綱理念的人士,不要一昧(應該是「一味」…)盲目的鼓吹與沈溺於課綱的美好,實際上108課綱不是完美的,不是萬能的…」他希望推廣新課綱的相關人士不要不負責任的恣意誇大課綱的優點與好處,要以務實與虛心的態度去面對課綱的推動…

---
好了,接下來換我說說想法了。先從結論來說,我認為該作者以「讀者觀點投書」的方式,訂出了宣告「闡述事實」為目標的標題,但所有的論點全部基於作者本人的「自我解讀」,而非基於「事實」。該文其實是純粹以觀點推演觀點的方式闡述出看似為「事實」的文章。

白話一點的意思:「我覺得這樣的論述很危險」。

不是說不能這樣寫文,但是這樣很容易讓讀者被誤導,以為剛剛所列四點是「事實」,實際上並不是。下面是我針對這四點的看法,當然,請記得這也只是我的觀點。

素養很難教?老師該相信自己早有能力

第一點針對「課綱是為培育菁英學生設計的」,作者提出所謂的「素養導向」的課綱,都是那些優秀的學者共同制訂出,也只有優秀的老師有能力設計「有素養」的教學,且只有優秀的學生能夠習得,所以作者的意思似乎是優秀的學生與不優秀的學生差異將會變大。

但作者所提出的論點,只是純粹的將大多數老師判死刑,大聲對他們宣告「別想了,你沒有能力教素養」,我不覺得這對現場努力的教育者們是公平的。我自己其實已經很討厭大談「素養」這個詞,無論是提到定義,或是討論有沒有教到素養,我都很厭煩。作者其實很明白目前所說的素養是融合了「知識、技能、態度」,這些在舊課綱本來就已經在實行了,只是這次課綱明顯有把「態度」這點再拉出來一些。

大家若仔細回想,其實過去教育部也在原本注重「知識」的教學中,稍加點出「技能」的重要,到現今又把「態度」也加強。所以長期來看,教育部其實只是一步步的讓「知識、技能、態度」的比重拉到相互平衡罷了。

我反而認為現場的老師不該看輕自己,因為老師們只要是真心為學生著想的,那過往在教學上的所有努力並非白費,甚至老師們本來就在傳授素養給學生了(或許默默地,可能只有傳授多寡的差異)。

其實教的過程,多思考「學生為何要學」,而且有著關懷學生、陪伴學生的心,就很夠了。




素養只與資源多者相吸?素養的培育與資源多寡應無絕對相關!

第二點類似第一點,強調「資源多、資質也好的學生才能學到素養」。作者提出為達到「適性揚才」的願景,「客製化教學」變得重要,但要能客製化學習有很大的比例要靠「家長」。

我很同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同第一點的問題,該作者又有種「一竿子打翻一堆家長」的感覺,似乎直接命定中產階級以下的家庭沒有能力教出有素養的小孩,除非那些小孩的自律性很高,能夠自我努力奮發向上。

若要以這種貧富論來談,我也可以用仇富的心態懷疑「有錢人教不出有素養的小孩,因為容易財大氣粗」,但這樣的爭辯並無任何意義。就如同一開始定義的素養(很討厭講這個,但為了敘述還是得提),知識、技能、與態度必須並重,前面兩者在學校教育或許較好實施,後者則是要藉由生活中各種大小事來習得。

舉凡你上完廁所是否要關馬桶蓋再沖水、家事的分配應該如何實行、販售商品時應該要抱有什麼心態、重視朋友的行為該如何表現等等…這全部都會形塑你的做人態度,這些甚至不需要特別花心思學,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學到。

另外一種素養是在談「學科的素養」,例如你在學習數學時,能否感受到數字的美、是否能抓取其中精髓。這個的確就很難教,甚至可能連相關背景的教授都不一定擁有,因為誠如我在《科哲筆記(5)》中整理到的,大多科學家學習該社群典範時,不一定會習得其發展脈絡。若想讓學生習得學科的素養,的確就有很多執行方法可以討論。

我覺得目前很多類似作者這樣的論述,都建基在認為學生須先有能力學好知識,才有資格去談素養,我覺得這樣的邏輯很不正確,因為知識與素養並非階梯狀的學習關係,而是相互依存的:你在學習過程中所累積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無形中就會形塑出一個人的素養。

成績差等於「劣果」?人的價值不能用同一套標準評斷

該作者繼續以挑水果的案例比喻大學端挑選學生的方式,一句話認定「大學教授挑學生仍然都是挑成績好的、有特長的」,所以學生就算找到自己的興趣也沒用,這又是一種直接宣告學生努力無意義的一種論述。

我大概可以理解作者這麼說的原因,基本上也是因為他所說的四個論點是相互有關聯的。新課綱的角度來看,它是希望學生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自己能持續探索有興趣的領域,越學越深。若按照作者的描述,大多老師沒辦法教素養、學生又得有自律才能習得素養、而且許多家長可能沒有足夠資源幫孩子增進素養,那孩子是要怎麼產生能力去找尋興趣,甚至持續自主的深入探索呢?

但就我的看法,首先我認為一個認真教學、關懷學生的老師就已具備教素養的能力;再來,學生的生活日常無形中就會形塑素養的學習,且素養學習與資源多寡無關;最後加上,所謂「深入探索」的能力仍可算是學校教學中「技能」的部分,是能夠按部就班,也是現在教學上注重的,那麼,我不認為學生無法在學習生涯中,獲得深入探索某領域的能力。

而針對「大學教授仍先看優異成績表現挑選學生」,這也只是該作者的推測,而非事實。

大學推甄要求基本的成績門檻,相信是希望學生進入高等教育前有基礎知識的累積,未來學習該領域進階課程時才更能順利理解,這本來就是必須的;再來該作者又特別提到「學習歷程檔」,似乎又暗指「刷歷程」的重要性,這點無論是教育部、或是為新課綱努力的教育工作者都強烈解釋過了,「學習歷程」不需特別靠校外活動締造光鮮亮麗的外表,重點在於呈現一個學生「高中三年來是如何走過學習這條路」。

大學教授基本上都是歷經嚴格的研究訓練,光是他們自己為計劃所寫的報告、或是對外發表的論文,都意在呈現最紮實的研究歷程與成果,而非呈現冠冕堂皇的話語。那他們在審閱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時,相信也能看出該學生的經歷,是「刻意鍍金」,還是札札實實努力的。

最後針對這節,我還要強調的是「由上而下」的挑選,已經不是現代社會的主流了。了解自我、進而大方展現自我的人,很可能不需別人挖掘,就有機會讓大家看見、甚至被大家喜愛。

「網紅現象」就是最好的例證,現代人要展現自己,網路是最佳的平台,且幾乎不受限制;為了要在競爭激烈的網路世界脫穎而出,獲得大量追蹤數,網紅們就必須找到自己的特色,區別自己與他人,這些過程都是接納自己、展現自己的重要學習。那就算網紅做不成,不代表他就失敗了,因為除了網路,還是有好多管道能走。

時代真的不同了。

明星學校要刪要留?該問你在精進自我的過程究竟追求的是什麼?

最後所謂「課綱無法打破明星學校與科系」,作者提及在這種不斷競爭的社會風氣下,總是會有學校或科系脫穎而出、並受到企業重用,所以人們又更趨之若鶩追求進入這些學校或科系。

我不確定筆者想要描述的重點是什麼,但我好奇「明星學校或科系沒消失又怎樣?」

作者強調某些學校或科系特別受人器重,是因為「未來薪水較高」,但他並沒有思考這些科系未來出入薪水會高的原因是什麼、以及薪水高背後所帶來的副作用是什麼、薪水高的工作真的就很好嗎?

每個工作都有其價值在,每種行業都有其飽和極限,每種行業也都有其風險,單純以「薪水高低」作為絕對依歸,提出學校或系所價值不平等的概念,卻又沒有表明自己到底是認為「薪水重要」還是想強調「應該要消彌不平等」。所以我說,瑞凡,你到底要踩的立場是什麼?

那麼,若這世界各行各業仍有金字塔的現象,就一定不好嗎?最近才重看了《穿著prada的惡魔》,剛好可以套用在這。

有一幕,女主角小安看著女魔頭米蘭達與其他員工認真思考兩條皮帶放在同一件衣服上的差異,忍不住笑出來。她回米蘭達:「對我來說,這兩條皮帶在我眼中都是一樣的」,沒想到,米蘭達回她:「你或許覺得這些事情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卻不知道自己從特價花車買來的毛衣,其實是我們這些時尚產業人士從你眼中的「玩意」千挑萬選出來的。」

現在其實有很多的狀況,我們會想要強調「打破階級」、「系統扁平化」,但我們對某領域的需求、投入程度等一定會有不同,而投入的深入與否也會連帶影響你在該領域中需要承擔的責任有多大,這些都是我們看待所謂的「階級」時很常忽略的。就我自己的立場而言,明星單位存不存在根本不是問題,你是否有需求追隨明星單位才是問題。

電影中,小安選擇在時尚雜誌中努力至少一年,但她發現自己的地位越高時,所要做的犧牲越大,而她最在意的其實還是愛人與朋友,所以最後她選擇離開。

重點不在於那個位子有多高多好,一直都是「你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最重要。

教育的問題系統性

縱使我個人很不同意作者的觀點,但我認為作者至少呈現出了一個重點:「問題是系統性的」。一個教育議題,牽涉到的利益關係人包含學生、老師、家長、學術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要有一個解方能打通所有利益關係人相關的問題,本來就是困難的,這也是為何教育部提出的是「願景」,而非「年度目標」,因為願景本來就是一個「可能可以達到,但仍距離遙遠」的概念。

作者身為某位小孩的親人,也表示自己很重視教育,甚至都能寫出這篇文章、點出了問題的系統性,那身為這個問題系統的一份子,是否該嘗試提出自己如何作出努力然後供他人參考、而非只是提出批評要他人解決問題呢?而且,我真心認為這樣「命定」一切不可能的心態,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現實中,我們不可能像電影裡啟動密碼時,兩人各插一把鑰匙一同轉動開啟機關;教育問題的機關太多了,不可能一次到位,只能打通一個算一個,甚至打通一個時,還得回去解救一個又被關上的…但無論如何,你不嘗試轉變,問題永遠都不會變。

喔忘了補充,作者不知道的是,教育現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正努力的將理想化為現實,「自主加班」設計課程、與同仁討論教育,不斷在課堂中實踐、課後不斷反思,只為了讓願景能離我們更近一步。

所以最終,我希望任何人在談論教育議題時,要先搞清楚你是否將自己的觀點誤以為是事實,而且還意圖灌輸他人這些「假事實」;以及你在談論問題時,是否能用自身立場提出你可以做的事?

唯有每個人貢獻一些心力,累積起來的能量才夠真正翻轉臺灣的教育。



留言

  1. 所以整篇文章也只是個「用自己的觀點推演別人觀點」的危險論述,對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感謝你看出來,我的確文中有聲明這篇也只是我的觀點,甚至要說我所提出的案例也不會是絕對的事實喔! :)

      刪除
    2. 不用謝了,正常人都看的出來這篇文章劈頭就把自己全部否定掉。

      刪除
    3. 你若想在他人的部落格中留言,建議你可以提出有實質性幫助的回饋喔,要不然大家看不懂你反對或攻擊的點,實在很難討論。(謝謝你幫我衝留言量XD)

      刪除
    4. 第一次回覆感謝我看出來,接下來又說看不懂我在講哪個點,我不了解你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 所有的論點全部基於作者本人的「自我解讀」,而非基於「事實」,該文其實是純粹以觀點推演觀點的方式闡述出看似為「事實」的文章。
      - 不是說不能這樣寫文,但是這樣很容易讓讀者被誤導,以為剛剛所列四點是「事實」,實際上並不是。
      - ...要先搞清楚你是否將自己的觀點誤以為是事實,而且還意圖灌輸他人這些「假事實」;以及你在談論問題時,是否能用自身立場提出你可以做的事?
      - 白話一點的意思:「我覺得這樣的論述很危險」。
      - 下面是我針對這四點的看法,當然,請記得這也只是我的觀點。

      這些都是你講的。
      開頭表明這種觀點文章沒用,強調那些不是事實,然後又打了快5000字自己的觀點去推演別人的觀點,難道不是表示這篇文章一樣沒參考價值?
      你若不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要不就是沒發現自己的發言很不負責。

      刪除
    5. 我覺得你…如果願意針對新課綱提出一些想法,我們比較好討論。要不然我實在看不懂你那麼認真在這邊回覆我的用意是什麼 ( =V=)a 要不然這樣不管是想討論還是想筆戰我實在沒什麼動力啊...

      刪除
    6. 你是特別不同意新課綱的哪個部分,所以覺得我講的內容你不接受嗎?還是你覺得我通篇文章不合理?(但如果完全不合理你花時間戰我幹嘛?好像也怪怪的 XD)

      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